一、概述:GIS局放监测的必要性与行业价值
1. 背景与行业痛点
气体绝缘开关设备(Gas Insulated Switchgear, GIS)因其占地面积小、可靠性高,广泛应用于城市电网、变电站及新能源电站。然而,GIS内部结构复杂,长期运行中可能因绝缘缺陷(如金属颗粒、悬浮电位)、SF6气体泄漏或局部放电(Partial Discharge, PD)导致设备劣化,严重时引发故障甚至爆炸。
传统运维痛点:
• 依赖定期停电检修,成本高昂且无法实时预警;
• 人工局放检测效率低,易受环境干扰,漏检率高;
• 缺乏数据积累,难以预测设备寿命。
2. 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
• 国家政策:
《电力设备智能化运维技术导则》(国能发安全〔2021〕45号)明确要求“对110kV及以上GIS设备实施在线监测全覆盖”。
• 行业需求:
据国家电网统计,2022年因GIS绝缘故障导致的停电事故中,80%可通过早期局放监测规避,潜在经济效益超百亿元。
3. 在线监测的核心价值
• 安全价值:实时捕捉局放信号,避免突发性故障;
• 经济价值:减少停电损失,延长设备寿命30%以上;
• 管理价值:构建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库,支撑智能决策。
二、原理及系统组成:精准感知与智能诊断
1. 局放监测基本原理
GIS局放监测基于电磁波检测法与超声波检测法双模态融合。GIS内部局放会产生高频电磁波(UHF信号)、声波和光信号。UHF传感器通过捕捉300MHz-3GHz频段的电磁波;AE(声发射)超声波传感器捕捉20kHz-200kHz频段的电磁波,结合信号处理算法,定位并量化局放强度。
2. 系统架构与核心组件

系统由感知层-采集层-传输层-分析/应用层构成(如上图)
- 感知层:
• UHF传感器阵列:
部署在GIS腔体法兰处,检测300MHz-1.5GHz电磁信号,灵敏度≤1pC;采用定向天线设计,抑制外部干扰(如手机信号)。
• AE传感器阵列:
安装于外壳表面,采集20kHz-300kHz声波信号,定位精度高。
② 数据采集层:
• 信号调理模块:
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滤波、去噪、放大等处理,提高信号的质量和信噪比。
• 信号采集单元:
能够实时、连续地采集局部放电信号,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。
③ 传输层:
• 光纤电缆传输:
抗电磁干扰传输传感器信号,支持RS485/Modbus/ICE61850等协议
• 4G/5G传输:
通过移动网络直接传输数据,减少铺设电缆时间及成本。
④ 分析层:
• 边缘计算终端:
内置综合算法库,实时识别局放类型(如电晕放电、悬浮放电)。
• 数据存储:
存储历史数据,生成趋势分析报告,支持阈值预警(如PRPD图谱异常)。
⑤ 应用层:
• 运维大屏:
可视化展示GIS健康状态,支持“设备-间隔-站级”多层级管理。
• 移动APP:
推送报警信息,远程查看诊断结果。
三、产品主要特点及优势

1. 技术突破:高灵敏度与抗干扰能力
• 超宽带传感技术:
传感器灵敏度达1pC级,可检测微弱局放信号(如绝缘子表面爬电)。
• 多源信号融合:
结合UHF、AE超声波数据,误报率降低至2%以下。
2. 外形优势:抗干扰设计
• 采用金属屏蔽外壳与数字滤波技术,信噪比提升60%。
3. 通讯优势:无源无线传感器
• 无源传感器:
无需外部供电,适应GIS设备长期带电运行环境。
• 无线传感器:
采用Lora无线传输技术,减少布线成本。
4. 工程化优势:快速部署与兼容性
• 非侵入式安装:
支持盆式绝缘子、法兰式/内置式安装,兼容ABB、西门子等主流GIS型号,无需破坏GIS气室,施工时间<2小时。
5. 商业价值:ROI显著提升
• 成本对比:
项目 传统检测 在线监测系统
单站年运维成本 50万元(人工+停电) 15万元(系统服务)
故障响应时间 48小时 ≤1小时
四、产品安装应用实例
1. 现场部署应用场景

2. 本司产品应用于某变电站监测告警实例

3. 行业其他应用实例
案例1:某特高压换流站局放预警
• 问题:站内800kV GIS设备频繁触发保护误动作,传统手段无法定位缺陷;
• 解决方案:部署24通道在线监测系统,同步采集电磁/超声信号;
• 结果:
○ 72小时内识别出隔离开关触头接触不良引发的间歇性放电;
○ 提前14天预警,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超2000万元;
○ 获国家电网“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”认证。
案例2:海上风电场GIS监测
• 挑战:高盐雾腐蚀环境导致传感器失效率高;
• 创新点:采用316L不锈钢封装传感器,IP68防护等级;
• 成效:连续3年无故障运行,支撑风电场可用率提升至99.2%。
五、GIS局放在线监测的未来展望
局放传感器在线监测系统已从“可选功能”转变为GIS智能运维的“核心标配”; 由多源传感与AI诊断结合,推动局放监测从“事后维修”转向“预测性维护”。随着AI边缘计算、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融合,未来将实现:
1. 设备微型化:基于MEMS技术实现GIS内置微型探头;
2. 全息感知化:集成温度、振动等多维数据,构建GIS数字孪生体,结合BIM模型实现放电行为三维可视化;
3. 主动防御化:通过局放趋势预判绝缘缺陷,自动触发保护策略;
3. 生态协同化:与电网调度系统联动,优化停电检修计划。
结束语:
在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,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的智能化、精细化已成必然。局放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,不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电力系统安全与效益的双重保障。